中医神经科

作者:王临鹤医生,中西医结合医生,退行性神经科硕士

一般中医理论只谈经络,没有神经记载一说,王福建中医院的王临鹤中西结合医生,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自创了脑与经络连接治疗方式,运用脑部连接身体不同的的穴位来反治脑内疾病 (Brain-Acupoint Axis™)。此外,以解剖为基础,运用针灸刺激神经线来治疗神经疾病,康复机率比起一般穴位针灸有更好的疗效。 神经电针治疗可针对两种不同疾病,第一种是周围神经损伤疾病:例如肘管综合征,腕管综合症,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甚至糖尿病神经病变。针对性的治疗能有效恢复神经组织纤维的生长于修复能力,让病患能快速达到发病前的功能状态。治疗疗程一般根据病情的严重性而裁定。

第二种是中枢性神经损伤:例如中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对于中枢性神经损伤,王临鹤中西结合医生,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自创了脑与经络连接治疗方式。利用周边穴位刺激大脑里的制定部位来治疗中枢性神经病,能比传统理论更有效治疗疾病。除此之外,也结合了周围性神经损伤疾病的治疗方式来治疗中枢疾病带来的周边肢体影响。至今,王临鹤中西结合医生成功治疗的罕见疾病包括吉兰巴雷综合征、炎症性神经病、多发性硬化症和马尾综合征。

神经退行性疾病 (例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导致神经细胞进行性退化的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影响人的运动、感觉、言语、吞咽和精神状态。它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和亨廷顿病等疾病。随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受神经退行性疾病困扰的人在本地将逐步的提高。

西药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中医的神经电针混合中药的使用为神经系统的维持和再生提供了显著的疗效。神经电针可防止神经髓鞘的破坏并协助再生,从而阻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针灸也可以与内服银杏叶和川芎等中药相结合,临床研究证明中药可以减少人体潜在的氧化应激源。在治疗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症方面,中药有助于释放中枢神经系统 (CNS) 内的多巴胺并减少震颤和僵硬。相对的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银杏叶已在多项临床试验中被证明可以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MMSE)。此外,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科学家的最新项研究显示,对丘脑地区进行电疗刺激能增强长期记忆,而刺激下顶叶能有效的增加短期记忆。[1]  

在多系统萎缩 (MSA-C) 等小脑萎缩的情况下,患者经常会出现的体征和症状包括步态宽泛、言语不清、共济失调、无法进行快速行动(异动症)。日常生活活动 (ADL) 经常会因此受到影响,患者也可能会经常跌倒。小脑电针法是通过针灸在颅骨上的小脑区进行电刺激。通过不断的刺激,使小脑增加释放神经递质(氨基丁酸)。某些草药如天麻和菖蒲,也可以增加氨基丁酸的释放量。处次之外,使用红参可减少 MSA病患脑里常见 的 tau 蛋白的形成,以降低恶化速度。

神经血管疾病(例如中风和脊髓动脉闭塞)

根据新加坡国家中风登记处的数据,单单在2019 年每 10 万人当中有 257.6 人患有中风。这远远高于 2010 年的 188.9 人。中风病例每年还一直在不断上升。这可归于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如果在“黄金时间”(通常为 4.5 小时)内及时到达医院,可进行血栓切除术(机械清除凝块)或溶栓(溶解凝块)。然而在“黄金时间”之后抵达医院的病患,这种治疗的疗效将大大的降低。大部分的患者即使在血栓切除术或溶栓后,仍然面临着力量下降、张力增加的困扰因而影响日常生活。物理治疗对于中风后遗症的疗效也相对有限,效果也因人而异。

传统的针灸穴位是在固定的一组位置,虽然位于神经周围却不直接接触到神经。与传统穴位不同,神经电针直接针对受影响的周围神经,并通过它调节大脑的反馈,是一种已被证明比传统穴位更有效的方法。患者通常在治疗后立即表示张力降低、运动性和力量增加,并且效果在随后的治疗中仍然存在。

此外,通过电流直接刺激颅脑已被证明可以有效的改善中风后失语症(言语困难)。 [2] 最近发表在欧洲中风杂志上的一项试验 (NORTHSTAR) 中针对63个中风患者显示,利用电流刺激大脑能有效改善亚急性中风后失语,也能使患者更有效的命名物件。 [3] 通过直接颅脑电刺激与周围神经刺激相结合,可以加快卒中后的恢复。

神经肌肉疾病

神经肌肉疾病包括脊髓性肌萎缩 (SMA)、包涵体肌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和重症肌无力。这些病症经常导致体内神经和肌肉之间的中断。在 SMA 等先天性疾病中,通常是由于SMN1基因的基因异常所致。它可以根据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进行细分。患者经常出现肌肉无力、高尔征、喂养不良和神经反应不良等症状。西医学的治疗方式包括基因疗法,例如 Nusinersen、Onasemnogene abeparvovec (Zolgensma) 和 Risdiplam,但往往费用高达数百万美元。神经电针是较好而有效的替代品,它刺激潜在的神经系统,允许神经增生。槲皮素是一种在银杏等草药中发现的化合物,在一些试验中发现它可以减轻 SMA 的症状。[5,6] 其他草药,如鸦胆子,已被证明可以促进 SMN 蛋白的产生。[6]

癫痫

癫痫是一种脑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该病的特点是反复发作。 癫痫发作时,身体某一部位或整个身体短暂非自主性抽搐(即部分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有时伴有意识丧失和尿便失禁。 癫痫发作由一组脑细胞异常放电造成。

癫痫可大致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全身性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癫痫发作。

全身性发作

累及大脑所有区域的癫痫发作称为全身性发作。有六种类型的全身性发作。

1。失神发作以前称为癫痫小发作,通常发生于儿童。表现为凝视半空,伴或不伴细微的身体动作,如眨眼或咂嘴,仅持续 5-10 秒。这些癫痫发作可能会集中发生,非常频繁(每天 100 次),并导致短暂的意识丧失。
2。强直发作会导致肌肉僵硬,并可能影响意识。这些癫痫发作通常会影响背部、手臂和腿部的肌肉,并可能导致您跌倒在地。
3。失张力发作也称为跌倒发作,会导致肌肉失控。由于这最常影响腿部,因此常常会导致您突然虚脱或跌倒。
4。阵挛发作与反复或有节律的肌肉抽搐运动有关。这些癫痫发作通常影响颈部、面部和手臂。
5。肌阵挛发作通常表现为突然短暂抽搐,一般影响上身、手臂和腿部。
6。强直阵挛性发作以前称为癫痫大发作,是癫痫发作中最显著的类型,可导致突然意识丧失、身体僵硬、抽搐和颤抖,有时还会导致膀胱失控或咬舌。

局灶性癫痫发作
当癫痫发作似乎是由于大脑某个区域的异常活动引起时,称为局灶性癫痫发作。这些癫痫发作分为两类:

无意识丧失的局灶性癫痫发作。这些癫痫发作曾被称为单纯部分性发作,不会导致意识丧失。它们可能会导致患者情绪改变或头脑中事物外观、气味、感觉、味道或声音的改变。有些患者会出现记忆错乱。这种类型的癫痫发作还可能导致身体某个部位(例如手臂或腿部)出现不自觉抽搐,以及自发的感觉症状(例如刺痛、头晕和闪光)。
局灶性意识受损癫痫发作。这些癫痫发作曾被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涉及意识或认知的改变或丧失。这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可能看起来像在做梦。在意识受损的局灶性癫痫发作期间,患者可能会凝视某一空间,不能对周围环境作出正常反应,也可能会进行重复性动作,例如搓手、咀嚼、吞咽或绕圈行走。

 癫痫的治疗许根据不同种类型的癫痫给与抗癫痫药物。癫痫药物有助于降低脑神经的兴奋,以减少癫痫的发作。经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利用电疗刺激丘脑和小脑能有效地减低癫痫的发作次数。一个研究显示,54%的癫痫病患在使用脑部电疗后能降低癫痫次数高达50%而其中的14%能永久的脱离癫痫的发作。[7] 其他的治疗方式包括刺激控制全身副交感神经的迷走神经(taVNS)。研究显示20-40%的病患在刺激迷走神经后,癫痫的发病次数减少了50%。[8] 针灸神经电疗配合抗癫痫中药(如延胡索,半夏等)能更有效的抑制癫痫的复发。[9,10]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指脊髓神经、周围组织或脊髓末端的损伤(又称马尾综合征)。它可能因路交通事故、运动相关伤害、外伤或枪伤引起。脊髓损伤可导致脊髓完全或部分撕裂,导致功能丧失。

由于脊髓的主要功能是在大脑和身体之间传递信息,脊髓损伤会产生许多种症状。脊髓损伤的患者经常出现无力、麻木、呼吸不规则、心率不规律、难以维持肠道或膀胱功能以及勃起功能障碍等性功能障碍。

尽管进行了手术,大多数症状不会立即恢复,这是因为人的神经每天只平均增长 0.25 毫米。由于常规疗法无法针对潜在症状,因此患者通常只能自生自灭。维生素 B12 对于这些症状也几乎没有缓解作用。

结合使用电流和神经针灸的神经电针能给予神经系统类似和身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样的刺激。它有助于使神经髓鞘再生,特别适用于轴突损伤(axonotmesis)或导致局灶性脱髓鞘(neurapraxia)的损伤。

神经电针可分为中枢性和外周神经电针。中枢性神经电针是把针插入硬膜外腔内,再通过电疗刺激来激发脊柱神经。研究显示,硬膜外腔电疗能有效的改善因脊柱损伤导致瘫痪的病人。外周神经电针是指利用针灸直接刺激在周围肢体的神经,比如通过刺激阴部神经来使膀胱恢复其功能。神经电针类同与西医神经外科常用的Spinal Cord  和 Epidural Stimulation,但是免去了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特别感谢:患者 J 分享他以神经电针疗法治疗马尾神经综合征 (CES) 康复过程。如下图所示,患者通过使用神经电针排尿的能力得到了显着提高。 

中医门诊能治疗的神经科病:
神经创伤性疾病:中风,脊髓损伤(例如马尾综合症),慢性创伤性脑病,突出的髓核(椎间盘突出)

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多发性硬化症,亨廷顿病,皮质基底节变性
周围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炎,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征,跗骨隧道综合症,吉兰巴雷综合征,糖尿病神经病变,炎症性神经病

神经麻痹:颅神经麻痹,包括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拉姆齐亨特综合征)、嗅神经麻痹、视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

意识障碍: 昏迷

神经精神病学: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自闭症

其他: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

文献参考

1. Grover, S., Wen, W., Viswanathan, V., Gill, C. T. & Reinhart, R. M. G. Nature Neurosci.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2-01132-3 (2022).

2. Meinzer M, Darkow R, Lindenberg R, Flöel A.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motor cortex enhances treatment outcome in post-stroke aphasia. Brain. 2016 Apr;139(Pt 4):1152-63. doi: 10.1093/brain/aww002. Epub 2016 Feb 16. PMID: 26912641.

3. Zumbansen A, Black SE, Chen JL, et al.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as add-on therapy for subacute post-stroke aphasia: a randomized trial (NORTHSTAR). European Stroke Journal. 2020;5(4):402-413. doi:10.1177/2396987320934935

4. Uzunallı G, Bora-Tatar G, Dayangaç-Erden D, Erdem-Yurter H. Effects of flavonoid quercetin on survival of motor neuron gene expression. Cell Biol Int. 2015 Mar;39(3):350-4. doi: 10.1002/cbin.10395. Epub 2014 Nov 11. PMID: 25319353.

5. Lazo-Gomez, R., Tapia, R. Quercetin prevents spinal motor neuron degeneration induced by chronic excitotoxic stimulus by a sirtuin 1-dependent mechanism. Transl Neurodegener 6, 31 (2017). https://doi.org/10.1186/s40035-017-0102-8

6. Baek J, Jeong H, Ham Y, Jo YH, Choi M, Kang M, Son B, Choi S, Ryu HW, Kim J, Shen H, Sydara K, Lee SW, Kim SY, Han SB, Oh SR, Cho S. Improvement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via correction of the SMN2 splicing defect by Brucea javanica (L.) Merr. extract and Bruceine D. Phytomedicine. 2019 Dec;65:153089. doi: 10.1016/j.phymed.2019.153089. Epub 2019 Sep 16. PMID: 31563042.

7. Fisher R, Salanova V, Witt T, Worth R, Henry T, Gross R, Oommen K, Osorio I, Nazzaro J, Labar D, Kaplitt M, Sperling M, Sandok E, Neal J, Handforth A, Stern J, DeSalles A, Chung S, Shetter A, Bergen D, Bakay R, Henderson J, French J, Baltuch G, Rosenfeld W, Youkilis A, Marks W, Garcia P, Barbaro N, Fountain N, Bazil C, Goodman R, McKhann G, Babu Krishnamurthy K, Papavassiliou S, Epstein C, Pollard J, Tonder L, Grebin J, Coffey R, Graves N; SANTE Study Group.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anterior nucleus of thalamus for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epilepsy. Epilepsia. 2010 May;51(5):899-908. doi: 10.1111/j.1528-1167.2010.02536.x. Epub 2010 Mar 17. PMID: 20331461.

8. Krahl S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epilepsy: A review of the peripheral mechanisms. Surg Neurol Int. 2012;3(Suppl 1):S47-52. doi: 10.4103/2152-7806.91610. Epub 2012 Jan 14. PMID: 22826811; PMCID: PMC3400480.

9. Lin CH, Hsieh C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Treating Epilepsy. Front Neurosci. 2021 Jul 2;15:682821. doi: 10.3389/fnins.2021.682821. PMID: 34276290; PMCID: PMC8284486.

10. Deng, Cx., Wu, Zb., Chen, Y. et al. Pinellia Total Alkaloids Modulate the GABAergic System in Hippocampal Formation on Pilocarpine-Induced Epileptic Rats. Chin. J. Integr. Med. 26, 138–145 (2020). https://doi.org/10.1007/s11655-019-2944-7

 

查看其他页面

返回医疗服务

游览购物页

关于我们

媒体